秦岭:《史前文明的考古学研究——以良渚文化为例的方法论》讲座纪要

发布者:王文发布时间:2025-03-21浏览次数:11

3月16日上午,应800cc全讯白菜网主站邀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秦岭老师,在教学楼1B302教室开展了题为《史前文明的考古学研究——以良渚文化为例的方法论》的专题讲座,800cc全讯白菜网主站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部分学生、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及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部分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讲座由800cc全讯白菜网主站文博专业黄运明老师主持。

在正式讲座之前,秦岭老师首先提出了四个关于“史前文明”的问题:“史前文明”的定义、如何产生,考古学如何研究“史前文明”,中国的“新石器文明们”研究的普遍问题,通过这几个问题老师引出了今天讲座的中心内容:从考古学上如何去研究早期社会或者构建一个宏大的符合历史真实的叙事。

本次讲座主要围绕良渚文明的研究展开,探讨文明的定义、研究方法,以良渚文明的整体视角与内部视角分析为例,强调多中心和多样性视角对理解复杂社会的重要性。其中,在对良渚文明的整体视角解读中,良渚文明的成就令人瞩目。秦老师提到,良渚古城遗址群规模宏大,远超申遗概念下的良渚古城。古城墙的建造工艺复杂,石头地基、青膏泥防潮以及独特的水门设计,无不展示出当时高超的工程技术。莫角山宫殿区规模相当于半个紫禁城,水坝系统的主要功能为运输,兼顾用水与灌溉,至今部分水坝仍在使用,这些都见证了良渚文明强大的组织能力与先进的规划理念。

社会分化在良渚文明中也表现得极为明显。最高等级墓地如反山、瑶山等与其他等级墓地差异显著,从随葬品的种类、数量和材质上,能清晰看到断裂式的阶级分化。经济基础方面,大规模水田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已具备完善的水利灌溉系统和专门化的农具,水稻的高产量支撑起庞大的人口。同时,手工业经济发达,玉器制作不仅工艺精湛,而且分工明确,产品还用于区域间的交流与分配。

为了更透彻地了解良渚文明,秦老师还从内部视角展开剖析。通过对良渚古城不同时期的科学测年与深入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良渚文明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早期,人们依托山体进行生产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中期迎来了规模辉煌的高峰期,莫角山宫殿区建成,水坝系统投入使用,人口聚集,社会繁荣。晚期早段,城外出 现较多聚集点并开始筑城,以体现中心性;晚期晚段则进入前三样阶段,仍有较大规模的沿用和发展。在空间尺度上,无论是器物组合的共存关系,还是出土背景所反映的多元信息,都揭示了良渚文明内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反山墓地为例,不同墓葬的随葬品组合和使用方式在不同时期存在明显差异,不存在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礼制组合。从出土背景来看,随葬品不仅仅代表着墓主人的等级,还蕴含着性别、文化认同等多元信息,例如头部装饰的不同器物,有的体现出广泛的文化认同,有的则明确指向男性或女性,还有的彰显出等级差别,宛如一个个独特的文化符号,诉说着良渚文明的丰富内涵。

此外,多中心与多样性视角为我们理解良渚文明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多中心视角下,以寺墩遗址为中心的“常州良渚”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其中心遗址结构与良渚古城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同样拥有完善的水的控制体系和规整的布局。寺墩有自己独特的高等级葬礼,随葬品的种类和使用方式与良渚古城有所不同,还具备独立的玉器生产体系和深厚的区域传统。这些区域中心与良渚古城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产与交换关系,它们相互影响又各自发展,共同构成了良渚文明的多元格局。在多样性视角下,良渚附近的遗址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以嘉兴地区的遗址为例,其社会规模和组织结构与良渚存在显著差异,拥有自身独特的生产体系和等级性体现方式。在玉器使用和生产上,更是呈现出多样性,不仅使用不同来源的玉料,还制作出风格独特的玉器,甚至出现了一些在良渚古城未曾见到的玉器类型和用途。这些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良渚文明的认知,让我们认识到良渚文明并非单一的、同质化的文化,而是一个包容多元、充满活力的文明体系。

秦岭老师通过对良渚文明的全面解读,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段辉煌的历史,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未来,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我们将揭开更多关于良渚文明的神秘面纱,让这颗古老的文明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讲座结束之际,同学们热情高涨,踊跃举手提出心中疑惑。无论是关于良渚文明未解谜团的好奇追问,还是对未来研究方向的积极探讨,秦岭老师都耐心细致地一一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