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新:华文文学研究需要构建“开放的华人文本”概念

发布者:王文发布时间:2024-09-23浏览次数:11

9月21日,福建社科院副院长刘小新研究员来校开设“华文文学研究需要构建‘开放的华人文本’概念”主题讲座,精彩纷呈。

图片

刘小新老师开篇即强调:“在全球化语境下,华文文学不应再局限于地域或族群的界限,而应成为一种开放包容、跨界融合的文化现象。”这一观点立即引发了在场学者的共鸣与深思。

刘小新老师指出,“开放的华人文本”这一概念强调华文文学研究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旨在拓宽研究视野,包含更广泛的文本形式和文化元素。他提出,这不仅意味着要深入挖掘世界各地华人作家的创作实践,更在于构建一个能够容纳不同文化身份、性别表达、社会议题等多元声音的文学空间。华文文学研究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文学文本,而应该将视野扩展到包括华人歌谣、华人美术、华人音乐、华语电影等在内的多种艺术形式,这些形式都是华人生活经验和族群记忆的重要表征。

刘小新老师认为华文文学研究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对“地方知识”和“个人知识”的具体阐释上,强调“华人文化诗学”的概念,这一概念整合了“共同诗学”、“地方知识”及“个人知识”,旨在研究海外华文文学共同的诗学规律,同时关注不同地域、国别,不同阶层、性别、个体的文化差异及特殊性。通过这种方式,华文文学研究不仅能够揭示海外华文文学共同的、普遍的美学特征,还能反映出华人移民海外的生命经验和身份焦虑。

图片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讲座设置了精彩纷呈的互动环节。参与者们就“全球化对华人文学创作的影响”“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在华文作品中的体现”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来自不同背景的学者、教师纷纷发言,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展现了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勃勃生机与无限可能。